2025年7月28日,贵州省仁怀市酒业协会一纸通报震动酒圈:撤销冯小宁协会生产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资格,并予以除名。通报强调,冯小宁此后的一切行为与协会无关,企业不得再以协会专家名义为其背书。
这位被除名的冯小宁,是酱香白酒界的传奇人物——“茅台八仙”之一。她1976年17岁进入茅台酒厂,师从郑永恒学习品酒调酒,19岁便开始主持茅台酒厂“车间品酒评级”工作。
通报中的“违反行业自律规定”虽未明说细节,但指向她为“坤粮王酒”和“御钓台·金奖纪念酒”等产品的违规背书。
事件溯源,酱酒协会的重拳整顿
仁怀市酒业协会此次除名动作堪称雷厉风行。7月22日,协会刚召开三届四次会员大会,300余家酒企代表齐聚,共同修订《章程》和《自律公约》。
新版公约新增了“严禁虚标年份”、“分级动态管理”等24条细则,并明确提出要“清理害群之马”。短短六天后,冯小宁被公开除名的通报便正式发布。
在冯小宁本人回应中,这位68岁的大师透露了事件原委:“是关于坤粮王酒的宣传。坤粮王酒我给它宣传过,我在现场品尝是挺好的,后来它变了,那是他们(指企业)的问题,但是他们就利用我的广告一直在做宣传。”
更早的2025年3月,仁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发现某网络平台上有关“御钓台·金奖纪念酒”的短视频存在虚假宣传问题,标注“加30年以上的老酒”以及“冯小宁亲酿”等内容,涉嫌违反《广告法》。
自律公约不是纸上谈兵。仁怀酒协常务副会长焦林在会员大会上强调:“要以敬畏之心守护品质,协会将配合监管部门坚决清理害群之马,捍卫产区声誉。”这番表态预示着一场行业整顿风暴正在酝酿。
“大师塌房” 背后:营销神话的虚火与透支
从行业内部看,“大师酒”的泛滥并非一天形成。仁怀作为酱酒核心产区,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技术优势。
过去,“茅台八仙”等群体代表了行业顶尖水平,本应是酱酒工艺与文化的象征。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,部分中小酒企选择以“大师+年份”的话术进行营销,将复杂的酿造流程简化成一句“亲酿”,甚至暗示几十年老酒的稀缺价值。
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拉高了产品溢价,却逐渐消耗了公众对“大师”二字的信任。——这正是 “大师酒” 幻象的起点:用权威符号掩盖品质真相,以模糊概念触碰行业诚信底线。
在宣传中,“大师”与“30年老酒”成为高频词汇。问题在于,年份酒本身在行业内尚无统一标准,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“基酒年份”与“勾调年份”的区别。一瓶被标注为“30年”的产品,可能只是添加了极少量老酒做调味。再加上“大师亲酿”这种模糊概念,更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是亲手酿造、亲自把控全程。部分酒厂借助这种语言模糊化,实际上是用名人效应掩盖产品真实水平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道德风险。并非所有品酒师都参与了虚假营销,但在酱酒热潮中,确实有人选择了“什么钱都收”的模式。酒厂看重的是快速借势出圈,而不是长期信誉建设,结果形成了“大师出名—酒厂出酒—双方分成”的利益链条。这种链条一旦失控,便会反噬整个产区声誉。
产区品牌与中小酒企的治理缺口
除了个人与企业层面,产区品牌也在这场事件中暴露出治理缺口。仁怀产区的品牌影响力高度集中于“茅台”两字,但同时也承载了大量中小酒企的发展诉求。在缺乏统一管理和明确边界的情况下,产区荣誉常常被“共用”,而一旦个别企业出现问题,负面影响会迅速扩散至整个产区。 ——这正是 “集体拷问” 的第一层:产区如何守住 “共享信誉” 的底线?
以“茅台八仙”为例,这是行业内部对资深品酒师的尊称,本意是弘扬工艺与传承。但在营销语境里,它被演变成了一种可被随意使用的标签。地方协会和政府在知识产权、名誉使用上的规范性不足,使得“大师IP”几乎处于裸奔状态。无论是酒企还是个人,都能在宣传中套用“八仙”或“大师”概念,而缺乏强有力的认证和追责机制。一旦出现舆情,协会的反应往往滞后,处罚也难以产生震慑力。
平台责任,在售“大师酒”的监管难题
事件曝光后,电商平台的角色同样引发争议。大量涉事产品依旧在线销售,甚至仍在榜单靠前。平台方面通常以“第三方商家经营”或“资质已提交”为由进行解释,但这恰恰反映了平台审核机制的漏洞。白酒属于食品类产品,其真实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消费者利益,但在现有模式下,平台更倾向于事后下架,而非事前审核——这是对 “流量与责任平衡” 底线的拷问:平台究竟是监管者还是旁观者?
这种模式导致两个问题。其一,假借“大师”名义的产品能够迅速上线并获得流量加持,品牌方在舆情发酵前已完成大量销售。其二,一旦出现问题,责任链条模糊,消费者维权困难,品牌信誉被进一步稀释。长此以往,平台与品牌的关系从“信誉共同体”变成了“甩锅博弈”,行业信任被多次透支。
危机中的积极信号: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并起
尽管事件带来了信任危机,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。仁怀酒协的快速反应,是地方行业组织首次对品酒师“失德”行为作出公开处罚,这在过去很少见。它不仅触发了相关企业被调查,也让“大师背书”模式首次被行业层面正视。相比此前行业内部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的态度,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进步。
消费者的态度变化同样值得关注。随着自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发展,关于“年份酒真假”“大师监制”的讨论更加公开透明,普通消费者对概念话术的辨别能力在提升。过去“一看大师就买”的心理正在转变,更多人开始追问:大师的参与度有多高?年份酒的基酒占比是多少?这些追问会迫使企业回到产品本身,用清晰、真实的信息赢回信任。
更重要的是,这一事件有望成为行业规范化的契机。无论是品酒师资质管理、行业自律准则,还是电商平台的审核机制,都可能在舆论推动下迎来调整。对行业来说,这是一次痛苦但必要的阵痛——没有明确的底线,就没有可持续的增长。
重建信任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长期过程。消费者对白酒的认知正在从“看人”转向“看酒”,从盲目信奉“大师”到关注工艺与品质。对于品牌来说,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。真正有实力的酒企,应当以产品和透明度赢得市场,而非依赖某个名字。
冯小宁事件引发的讨论,最终指向一个核心:白酒行业的底线,从来不是某个人、某个企业的事,而是协会、企业、大师、平台、监管共同守护的 “集体承诺”。这场关于 “大师酒” 幻象与真相的拷问,本质是对 “行业能否回归真实” 的终极检验。
操盘袋配资,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,在线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