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OL.63
湿漉漉的苏州,鲜滋滋的六月
点击收听
壹
湿漉漉的苏州,鲜滋滋的六月
六月的苏州,是一幅被雨水晕染的水墨画。梅雨淅淅沥沥,石板路泛着水光,连空气都带着微凉潮意。但是,闷热潮湿的气候不会让苏州人减少对美食的热情,反而催生了许多时令美食。他们自有办法,把湿漉漉的日子,过成鲜滋滋的六月。
展开剩余86%三虾面的鲜、六月黄的嫩、黄鳝的肥、杨梅的甜,还有那一碗碗消暑的绿豆汤,都在诉说着独属于这个季节的味蕾故事。
三虾面 图源:苏州发布
三虾面:初夏的极致鲜美
清晨的面馆里,老师傅正在拆解刚送到的太湖籽虾。只见他手指翻飞间,晶莹剔透的虾仁、橙红饱满的虾脑、细密如沙的虾籽便被分门别类地码放整齐。(清代袁枚《随园食单》记载:“虾以壳薄、肉嫩、脑满者为上。”)
制作三虾面工序极为讲究:虾籽、虾脑、虾仁被手工拆出,三者缺一不可。面条选用细而有韧性的银丝面,汤底用鳝骨、青鱼鳞加猪骨熬制数小时,清澈鲜美。上桌时,师傅会将三虾浇头与面条快速拌匀,入口时能听到虾籽在齿间沙沙作响的声响。(叶正亭在《苏州风物》中曾写道:“苏州人吃虾,吃的是水乡的灵气,吃的是时令的恩赐。”)
六月黄:鲜到眉毛掉下来的美味
“忙归忙,勿忘六月黄”,苏州人深谙此道。
此时的螃蟹虽未完全成熟,但蟹黄已丰腴如流沙。我最爱的当属面拖六月黄。大厨将蟹对半切开,裹上薄薄的面糊下锅油炸。既锁住了蟹黄的鲜美,又让外壳酥脆可口。若是配上毛豆同炒,毛豆的清香更能衬托出蟹黄的醇厚。(清代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中盛赞:“蟹之鲜而肥,甘而腻,白似玉而黄似金,已造色、香、味三者之至极。”)
六月黄 图源:纪录片《风味人间》
响油鳝糊:梅雨天的浓墨重彩
此时的黄鳝最为肥美。苏州人喜欢做成鳝糊、鳝丝,或是经典的响油鳝糊。
老师傅处理鳝鱼时格外讲究:活鳝现杀,去骨剔刺后切成均匀的鳝段。热锅凉油,先下姜蒜爆香,再放入鳝段快速翻炒。待鳝肉微微卷曲时,淋上特调的酱汁,最后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。上桌前还要浇一勺滚烫的热油,刺啦一声响,香气四溢。鳝肉外酥里嫩,酱汁甜中带咸,配上米饭能吃三大碗。(清代《吴郡岁华纪丽》载:“夏至鳝鱼肥美,吴人善烹之,或炒或炖,皆极鲜嫩。”)
杨梅:酸甜的时令馈赠
西山的果农天不亮就上山采摘杨梅,赶在露水未干时送到市场。这些杨梅个个都有乒乓球大小,紫得发黑。一颗杨梅入口,夏日的燥热顿时消解大半。(清代沈朝初《忆江南》咏道:“苏州好,光福紫杨梅。色比火珠还径寸,味同甘露降瑶台。”)
除了直接吃,苏州人还会用它泡酒、入菜。红酒杨梅、杨梅烧仔排、茄汁杨梅虾球......酸甜开胃,专治梅雨季的食欲不振。
绿豆汤:苏州人的消暑神器
一碗看似普通的绿豆汤,却是苏州人夏季必不可少的解暑佳品。与北方绿豆汤不同,苏州版本的绿豆汤会加入糯米、蜜枣、红绿丝、冬瓜糖等配料,内容丰富得几乎像一道甜品。
喝的时候要一勺到底,让糯米的绵软、绿豆的沙糯、蜜饯的甜脆在口中交织。薄荷的清凉从喉咙一直蔓延到胃里,瞬间驱散梅雨天的闷热。(叶正亭在《苏州风物》中形容:“苏州的绿豆汤,不是简单的解暑饮品,而是一碗盛满薄荷、蜜饯、糯米饭的‘甜品江湖’。” )
绿豆汤 图源:苏州发布
梅雨季的苏州,美味远不止这些。
湿漉漉的六月,正因为这些鲜滋滋的美味,变得格外令人期待。
若此时来苏州,不妨循着时令,尝一口江南的鲜,让味蕾也淋一场梅子黄时的雨。
苏州图书馆
馆藏古籍
贰
1
(清朝)姑蘇采風類記
卷三 上
2
(同治)苏州府志
书二
3
(同治)苏州府志
卷五 五月
以上内容均可在苏州图书馆·古籍数据库中查阅
推荐书目
叁
1
《随园食单》
袁枚(清)
《随园食单》
作者:袁枚(清)
出版社:北方文艺出版社
索书号:TS972.117/47
参考文献
叶正亭:《苏州风物》,古吴轩出版社,2019年版。
叶正亭:《苏州风物》,古吴轩出版社,2019年版。
发布于:北京市操盘袋配资,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,在线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