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,一勺“虾仁炒蛋”被高高举起,悬在半空,又被轻轻放下。午餐时间那种特有的、混合着米饭蒸汽与少年汗味的喧闹,在那一刻,仿佛被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气味凝固了。
孩子们用最直接的感官做出了判断:
臭。
而绿捷公司,这家自称覆盖全上海500多所学校、日供餐超过50万份的行业巨头,给出的解释是:
细沙。
一个物理问题,而非化学问题。一次意外,而非一次腐败。从“臭味”到“细沙”,一个词语的转换,试图切掉其中最致命的风险。
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”,这句标语印在绿捷公司的宣传册上。 宣传册上还有许多闪亮的头衔:
上海市名牌企业、中国团餐百强企业、全国中小学生营养餐领域代表品牌。
这些荣誉像一枚枚军功章,挂在企业的胸前,证明着它的体量与资历。
然而,在荣誉无法抵达的角落,在家长们过往的投诉中,是另一份清单,记录着孩子们曾在餐盘里发现的东西:
钢丝球碎屑,塑料残片,小石子。
语言是权力的第一道防线。
吊诡的是,这些来自终端用户的负面反馈,似乎从未能撼动这家公司的根基。
就在“臭味虾仁”事件发生前一个月,绿捷公司在上海的校园餐饮市场高歌猛进,新增了约:
70条中标记录。
在官方的评审报告中,它几乎完美无瑕。
在曹杨第二中学教职工供餐服务项目的评审里,它拿下了94.33分的高分。推荐理由无懈可击,其中一条是:
食品安全保障较强。
我试图理解这套系统运作的逻辑。
它偏爱可以量化的指标:规模、业绩、方案厚度。
而孩子们的抱怨,家长们的投诉,那些无法被数据化的真实感受,最终被归结为:
运营中的可容忍耗损。
纸面上的胜利,总是如此轻易。
顺着公开的资料往深处探寻,上海绿捷的轮廓变得更加复杂。
它的股份由一家香港公司百分之百持有。再往上追溯,受益所有人指向一个名字,陶煦,前新希望六和集团的总裁。
一张由资本、股权和人脉织成的大网,将这家校园餐供应商与中国头部的农牧食品巨头紧密捆绑。
资本的嗅觉远比孩子的嗅觉更灵敏。
这或许也解释了,为何它的“综合实力”总能在评审中获得高分。因为在今天,有一种东西本身就是最硬的实力:
资本。
资本的逻辑是增殖与扩张。一个员工从保洁员转岗面点师,7天后被压面机绞伤手指。在法律文书里,这叫“生命权、健康权、身体权纠纷”。
在另一种逻辑里,这或许只是一个计算题:
成本与风险。
资本永不眠,但孩子需要午睡。
事件发生后,官方迅速介入,封存、送检,重申了那些早已存在的监管措施。比如,那个早在2008年就已发文要求建立的:
不良企业退出机制。
十几年过去了,一个诉讼缠身、投诉不断的“名牌企业”,依然牢牢占据着市场。这究竟是机制的失灵,还是执行的困境?
我们总是在等待一份检验报告,寻求一个简单的答案。但绿捷的案例,揭示的可能是一个系统性的困境。
当“食品安全保障较强”的企业,端出“有臭味”的午餐时,崩塌的不仅仅是一盘虾仁炒蛋。真正崩塌的,是:
整个评价与信任体系。
庄子曾言,“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,是凶物也。”当名称与实际不再相符,这是危险的。
检验结果总是会公布,但真正的问题,会有一个答案吗?
文|蛙蛙和洼
推荐阅读 ⬇️
操盘袋配资,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,在线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