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四月底,粟裕自华东前线抵达阜平。通常情况下,毛主席接见党内同志并不会亲自出门迎接。但这一次,他却专门走到门口,热情地与粟裕握手许久。这样的举动,在当时并不多见。毛主席为何如此器重粟裕?在他粟裕既是军人的楷模,更是少有的纯粹战将。
毛主席之所以如此看重粟裕,首先在于后者卓越的军事才能,尤其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。回溯解放战争初期,那时国民党军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占着绝对上风,多个解放区面临艰难战局。东北方面,林彪从山海关一路退却,险些丢失整个松花江流域。中原战场上,虽刘峙重兵围困下成功突围,但部队元气大伤,恢复极为缓慢。山东地区,陈毅所率山东野战军多次失利,纵使后来在淮北集结了二十余个团的主力,却未能消灭桂军两个团,反在泗县遭受重挫,士气一度低落。彼时整个解放区普遍处于守势,连连吃紧。
但与此对照,粟裕却始终攻势如虹。他率领华中野战军连下七城,取得连战连捷。值得一提的是,粟裕当时面对的李默庵,出身黄埔一期,是国民党军中极具声望的名将,麾下十二万大军。在七轮交锋之后,李默庵部下竟损失了五万三千人,相当于华中野战军自身兵力的两倍。这一成绩,在全国其他战场均处于劣势之际极为突出,自然而然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。因此,在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编之后,毛主席亲自指定粟裕担任主力指挥。他果然不负重望,在莱芜一役消灭李仙洲集团五万人,为后续解放济南奠定基础。紧粟裕又在孟良崮歼灭被誉为“王牌部队”的整编74师,连毛主席也未曾预料到这样的胜利。正因敢于在艰难局势下打赢关键之仗,这成为毛主席格外看重粟裕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粟裕的另一个鲜明特质是能够直言进谏。随着中原野战军越过大别山,毛主席计划将战火引向国民党统治腹地,为解放区争取调整休整的机遇。他提出组建以华东野战军为主体的东南野战军,陈毅为司令,粟裕为副司令,由他们率兵渡江南下。虽经深思熟虑,陈毅也表达了全力支持,甚至赋诗寄情,称“五年胜利今可卜,稳渡长江遣粟郎。”粟裕认为主力部队冒然南进并不稳妥。回想起怀玉山突围的艰险,他极力主张华野主力不宜孤军深入,理由详细写给毛主席,建议转而集中力量守住中原。
这封电报后来成为军事史上的著名“子养点”。通常,毛主席一旦确立战略方向,美极容易更改,全党通行;粟裕敢在此时据理力争,需要非常大的勇气。毛主席接到电报,立即安排粟裕和陈毅亲自赴阜平会谈。见面时,毛主席不仅亲自迎接,更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欣赏之意。讨论之后,毛主席接受了粟裕暂缓南进的建议。同样值得注意的是,粟裕也郑重承诺,力争在数月内于中原消灭敌军五万到十万。考虑到当时华中野战军总兵力不过十万人,这样的任务不可谓不艰巨。但粟裕依然带领部队精心筹划,实施豫东战役,一举歼敌九万余人,超额完成目标。战后,毛主席对豫东战役给予了极高评价,认为解放战争已然渡过最艰难的阶段。
粟裕的性格中还有极为难得的谦逊。他对职位高低素来淡然,两次主动辞让司令之职,进一步赢得毛主席的信任。抗战期间,原本毛主席想让粟裕出任华中军区司令。但得知副手为前上级张鼎丞后,粟裕主动致电毛主席,坦言无意居上,极力推举张鼎丞掌舵,自己愿辅佐。粟裕态度异常坚决,最终张鼎丞成为军区司令,粟裕接任华中野战军司令。1948年和陈毅共赴阜平商议渡江西进大计时,粟裕力承己见,成功说服毛主席暂留主力于中原。会后,毛主席决定让陈毅调任中原野战军,华野由粟裕全权负责。他坚持建议陈毅继续留任,屡次请求,总未被采纳,最终只得担任代理司令兼代理政委。这已是粟裕再次辞让主帅位置。
在重大战略布局方面,粟裕屡屡与毛主席心意相合。淮海战役的初步方案最早即由粟裕提出,后经毛主席完善,最终形成著名的淮海大决战。毛主席多次称赞粟裕在战略决战阶段立下首功。善打大仗,关键时刻敢言,又极度谦逊低调,粟裕的各项品质无不彰显其纯粹军人风范。他始终把打仗当作自己的唯一要务,心无旁骛。这种专注和操守,无疑成为他深得毛主席喜爱的根本原因。
操盘袋配资,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,在线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