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类:已有慢性肾病(CKD 1~5期)患者
肾脏是排泄尿酸的主要器官。当肾脏功能受损(无论处于CKD哪个阶段),其排泄尿酸的能力必然下降,导致尿酸更容易在体内蓄积。即使血尿酸数值看起来“不算太高”,受损肾脏对尿酸的清除能力也大打折扣,实际负担远超想象。
高尿酸会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,形成“高尿酸损伤肾脏 -> 肾功能下降尿酸排泄更少 -> 尿酸更高 -> 肾脏损伤加重”恶性循环。患者需将尿酸控制更严格(建议<360 μmol/L,甚至<300 μmol/L),每3-6个月监测肾功能和尿酸水平。
第二类:尿蛋白持续阳性者
展开剩余78%尿液中持续检测出蛋白(蛋白尿),是肾脏已经存在损伤(如肾小球滤过膜受损)的重要信号。此时,高尿酸血症会“趁虚而入”。尿酸结晶可直接刺激肾小管,加剧炎症反应。
高尿酸会促进肾脏内微小血管病变和纤维化进程,蛋白尿与高尿酸狼狈为奸,加速肾功能衰退。对尿蛋白阳性者,查明原因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,须将高尿酸视为重要干预靶点,定期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尿酸。
第三类:高血压、糖尿病等代谢性慢病患者
高血压、糖尿病(尤其是2型糖尿病)、肥胖、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,常常与高尿酸血症“结伴而行”,统称为“代谢综合征”。胰岛素抵抗是这些疾病共同土壤,影响血糖代谢,也会减少肾脏对尿酸的排泄。高血压会损伤肾脏血管,而某些降压药(如利尿剂)也可能升高尿酸。
高血糖状态产生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也会加剧肾脏损害,与高尿酸协同作用。管好血压、血糖、血脂等代谢指标本身就能改善尿酸水平,同时需避免使用明显升高尿酸的药物(遵医嘱),并常规监测血尿酸。
第四类:家族肾病/痛风史,或有肾结石者
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。如果家族中(尤其是一级亲属)有痛风或肾病(尤其是痛风性肾病、肾结石)患者,那么你患病的风险显著增高,可能与某些影响尿酸代谢或排泄的基因(如SLC2A9, ABCG2)有关。
既往发生过肾结石(尤其是尿酸结石)的患者,是肾脏已经受过尿酸结晶物理损伤的明确信号,表明体质和环境易形成尿酸结晶,肾脏再次受损风险极高。有家族史者应更早(如青中年开始)、更积极地筛查血尿酸和肾功能。有肾结石史者,是降尿酸治疗的强适应症,需严防复发。
四类人群如何干预:降酸融结晶,监测并行
一、严格管控饮食
限制高嘌呤食物: 动物内脏(肝、肾、脑)、浓肉汤、部分海鲜(沙丁鱼、凤尾鱼、贝类)、红肉(牛、羊、猪)摄入量。
严控果糖: 避含糖饮料、甜点等。果糖代谢促尿酸生成并抑制排泄。
限制酒精:酒精代谢产生乳酸竞争性抑制尿酸排泄。最好戒酒。
鼓励食用: 低脂/脱脂奶制品、足量新鲜蔬菜(大部分嘌呤低)、适量水果(选择果糖含量相对低的如莓类、瓜类)。
二、足量饮水,碱化尿液(遵医嘱)
大量饮水: 每日饮水2000ml以上(心肾功能允许情况下),增加尿量,稀释尿液,促进尿酸排泄,减少结石形成。睡前也可适量饮水,避免夜间尿液浓缩。
碱化尿液: 对于有肾结石史或尿酸排泄障碍者,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枸橼酸钾钠等药物碱化尿液(维持尿pH在6.2-6.9),增加尿酸盐溶解度,防止结石形成和尿酸在肾小管沉积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尿pH,过度碱化有导致钙盐结石风险。
三、定期检测
1、血尿酸检测
治疗初期需频繁监测(如每月一次),达标后可适当延长间隔(如每3-6个月一次),确保持续达标。
2、肾功能监测
包括血肌酐、尿素氮、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尿常规(尤其是尿蛋白、尿沉渣)。
3、尿液pH值监测
对使用促排药或既往有结石史者,可监测晨尿pH值,若持续低于6.0,可能建议碱化尿液(如枸橼酸制剂),将pH维持在6.2-6.9以增加尿酸溶解度,降低结石风险。将监测数据记录在册,复诊时提供医生参考。
发布于:湖北省操盘袋配资,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,在线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